在线炒股10倍杠杆 你的位置:配资炒股新手操作_股票安全配资官网_在线炒股10倍杠杆 > 在线炒股10倍杠杆 > 美国传来大消息!留给中国厂商的时间不多了?
美国传来大消息!留给中国厂商的时间不多了?

发布日期:2024-03-17 06:46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
◎作者 | 施清海

刚失去了世界首富头衔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这几天麻烦不断。

一边是一群推特前高管起诉马斯克,要求追回总共高达1.28亿美元的遣散费,他们在马斯克以440亿美元天价收购推特后的数小时即被解雇,但却仍未收到遣散费。

另一边,马斯克自己也在作妖。他以一纸诉状将全球最热门的AI大模型巨头OpenAI送入法院,理由是其已经变成了“微软的子公司”,背弃了以非营利模式开发对全人类有益的AI技术这一使命,违反创立协议。

然而打脸来得也很快。

OpenAI随后发布官方回应“驳回马斯克所有主张”,称马斯克曾经认同OpenAI需要赚钱,并且希望对OpenAI实现控股,或是与特斯拉进行合并,并且晒出了双方的邮件截图作为实锤。

就差没说马斯克是“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”了。

这场全球瞩目的诉讼预计会是一场持久战,但在法律层面以外,围绕着OpenAI身上的争议注定不会消失,AI大模型的大战也在逐渐刺刀见红。

马斯克与OpenAI的恩怨情仇

马斯克针对OpenAI的诉讼,可以透过表象看本质。

表象上看,这更像是马斯克和OpenAI的私人恩怨。马斯克对OpenAI的不满一直是摆在台面上的,诉讼更像是一场秀。

早在2022年12月,也就是OpenAI推出chatGPT一个月之后,马斯克就下令取消了OpenAI访问推特数据的授权。

去年,随着chatGPT的版本更迭,OpenAI也更加炙手可热,马斯克也在X上多次抨击OpenAI:

“OpenAI 打着开源的旗号创立(这也是我将其命名为“Open”AI的原因),本来是一家非营利公司,目的是成为对抗谷歌的力量,但如今这家公司变成了闭源,不仅攫取大量利润,而且由微软控制。”

“我仍然很困惑,当初我捐赠了约 1 亿美元的非营利组织如今为何变成了一家市值 300 亿美元的营利性组织?如果这是合法的,为什么每个人不去效仿呢?”

“我意识到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最强大的工具,如今却掌握在无情的垄断公司手中。”

这些抨击和此次诉讼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一脉相承,也非常符合马斯克本人的性格。

毕竟,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,马斯克在OpenAI初创时豪砸4400万美元,还为OpenAI在硅谷奔走呼号,可以说是OpenAI前期最重要的投资人之一。

到了OpenAI创办三年之后,也就是2018年,马斯克却宣布离开,当时的公开理由是: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正在开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,需要争夺人工智能人才,因此与OpenAI存在利益冲突。

当时马斯克肯定也想不到,马斯克仅仅离开一年的时间,OpenAI就为自己找到了新的金主——微软不仅首批投资高达10亿美元,还为chatGPT的训练提供了包括数据、算力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技术。

去年1月,微软更是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向OpenAI投资达100亿美元,成为OpenAI迄今为止的最大金主。

OpenAI也在之后和微软展开了深度合作,包括但不限于chatGPT将必应设置为默认搜索引擎、微软则推出了集成chatGPT的新必应搜索。

甚至在去年的OpenAI“宫变”事件中,OpenAI的掌舵人萨姆·奥尔特曼与核心团队还一度要出走微软。

以上种种,都是马斯克指责OpenAI已经成为“微软的子公司”的原因。

站在OpenAI的角度,马斯克也不是什么“好人”。

OpenAI此次披露的证据中提到,在早期募集到的1亿美元资金中,马斯克提供了不到4500万美元,其他捐助者提供了9500万美元。

马斯克也在一次邮件交流中提到,OpenAI的研发工作需要烧更多的钱,至少需要10亿美元起步。他给出的方案是,达不到10亿美元目标的缺少份额将由他一力提供。

然后就是马斯克图穷匕见的时刻,他认同OpenAI烧钱的速度比不上同样在研发AI大模型的谷歌,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营利实体以实现可持续运作。

马斯克这一次给出的方案是,应该“将特斯拉作为摇钱树”、“特斯拉是唯一有希望与谷歌相媲美的道路”。马斯克要求对OpenAI实现控股、控制董事会并担任首席执行官。

这显然是OpenAI或者说萨姆·奥尔特曼无法接受的——马斯克离开一年后,OpenAI正式创建了一个营利实体,但萨姆·奥尔特曼并没未拥有这家公司的股权。去年的“宫变”之所以会发生,也是因为萨姆·奥尔特曼并未拥有董事会的控制权。

也就是说,至少在明面上,全球影响力最大的AI大模型巨头OpenAI,还是一直在试图保持独立运作。

大模型的竞速游戏

表象之外,这场诉讼的本质,是AI大模型的路线之争。

这不仅是一场法律战,更是一场舆论战,无论诉讼结果为何,全球AI产业的格局都必然会发生改变。

马斯克向旧金山法院递交的共计46页、1.4万字的诉状中,其中一个核心指控是,OpenAI的联合创始人格雷格·布罗克曼找到马斯克的时候,承诺OpenAI要做的是一家开源的公司。但9年后,OpenAI已经成为闭源AI大模型的代表企业。

目前,AI大模型领域的两条路线中,开源路线的代表是Meta推出的LLaMA(还包括了马斯克旗下Xai),闭源路线的代表则是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Gemini——不过有意思的是,谷歌在今年2月也推出了开源大模型Gemma。

开源VS闭源,几乎出现在了互联网时代的每一次技术变革之中,先发者以闭源产品垄断市场,后发者以开源模式分一杯羹。

最典型的案例有两个:

一是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的Windows和Linux,Linux的出现比Windows晚了足足六年,Linux依靠开源成为开发者世界里的圣杯,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、桌面和移动设备;Windows则帮助微软数次登顶全球市值第一。

二是移动操作系统的IOS和Android,前者吃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头啖汤,Android则一度抢到了80%以上的市场份额,中国的手机厂商也得以趁势而起。不过,苹果还是拿走了手机市场上超过85%的利润。

乍看之下,闭源路线在商业化上的优势显露无疑。就拿OpenAI来举例,去年年初推出的ChatGPT Plus订阅计划,20美元的价格带来了数十万的订阅用户。数据显示,OpenAI去年的年化收入已经达到16亿美元,在sora推出之后,这一数据预计还将持续攀升。据报道,OpenAI的管理层认为,到2024年底,OpenAI的年化收入可以达到50亿美元。OpenAI的最新估值也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。

但并不意味着,开源路线就不堪一击。恰恰相反的是,不少闭源路线的研究者对此忧心忡忡,反而是开源路线的研究者信心十足。

早前,一份报告备忘录被泄露,最终证实来源是一名谷歌内部的匿名研究院,他在备忘录中明确提到:“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并没有护城河,OpenAI也没有。”“在我们彼此竞争的时候,第三派一直在悄悄地吃我们的午餐。”

他所提到的第三派,正是开源路线,“那些开源模型,开源能让它们‘更快、更可定制、更私密,能力更强’”。

这份备忘录的核心观点,是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之间的质量差距正在迅速缩小,且开源模型的灵活、个性化和安全性是闭源模型难以取代的,因此“当免费的、不受限制的替代品质量相当时,人们不会为受限制的模型付费”。

事实是,对比桌面操作系统和移动操作系统的两次路线之争,这一次AI大模型的路线之争中,开源路线加入竞争的时间要更早,两者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。

唯一欠缺的,只有后发者与先发者相差的时间。

这一点,在过去一年间已经演变成为一场大模型的竞速游戏:

2023年2月,ChatGPT 达到1亿月活的同时,Meta推出了影响深远的模型LLaMA,号称多项测试显示超越了GPT3,并在随后“意外”开源;

2023年3月,OpenAI推出了震撼级的多模态大模型GPT-4,继续引领AI风潮;

2023年7月,Meta推出新一代开源大模型Llama 2,号称GPT-4的“最强平替”。

2023年7月、2024年2月,谷歌先后推出闭源的BARD(后改名Gemini )、以前者为基础的开源大模型Gemma;

2024年2月,OpenAI推出最新一代文字生成视频的模型Sora,进军视频生成领域;

最新消息,Meta预计在今年7月推出Llama 3......

竞速游戏与这场诉讼的背后,身为领头者的OpenAI也在一直承受监管压力,去年12月,英国反垄断监管机构“竞争和市场管理局”(CMA)就对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发起了反垄断调查,以调查双方的合作是否导致了“控制权的获得”。这与马斯克的指控如出一辙。

以至于萨姆·奥尔特曼也不得不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,“它对世界的改变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,对工作的改变也比我们想象的小得多。”

马斯克恐怕还想通过这场诉讼,延缓OpenAI“毁灭人类”的速度,但没有人愿意停下来。

国产大模型正在远离技术天花板

2023年3月,亦即在GPT-4及LLaMA陆续推出之后,生命未来研究所(Future of Life Institute)发布了一封公开信,呼吁“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训练比GPT-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6个月”。

签署这封公开信的科技大佬高达千人,其中就包括被称为“人工智能教父”的杰弗里·辛顿(Geoffrey Hinton)和当时的世界首富马斯克。

信中提到的一个原因,是最近几个月人工智能实验室陷入了一场失控的竞赛,以开发和部署更强大的数字思维,没有人——甚至他们的创造者——能理解、预测或可靠地控制。

这封信的言外之意是,openai们不仅依靠先发的优势垄断市场,还通过技术积累不断地加高行业的壁垒,后发者可能会永远与先发者保持六个月的距离。

对于硅谷的众多科技巨头尚且如此,国产大模型厂商的面前更是一道天堑。

论技术,硅谷聚集了全球最庞大的AI人才;论资本,做一个跟上GPT-4的大模型就要烧掉至少几千万美金,想要超越GPT-4至少要烧掉几亿美金——烧了钱还不一定做得到。

以至于前段时间互联网上疯传一张梗图,中美两大AI巨头,美国是openai的创始人萨姆·奥尔特曼,中国是将AI课卖了一亿多的清华博士李一舟。

梗图折射的正是当下众多国产大模型厂商的现实困境:是跟在openai屁股后面砸钱自研,还是躺在开源模型上做本土化、商业化?

这也就趋生了当下中国AI领域的两大流派,前者是技术信仰派,追求自研大模型,愿意烧钱砸人,以通用人工智能(AGI)为终极目标,相信胜负未分;后者是市场信仰派,坚信技术的鸿沟不可逾越,借助开源大模型有限的能力,追求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应用,并且快速占领市场。

后者的模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,中国手机厂商崛起的经验。

小米在发布第一台手机之前,其基于Android定制的MIUI系统已经拥有不少人气,vivo的OriginOS、OPPO的ColorOS 、华为的EMUI......这些基于Android开发的系统各有亮点,一度成为各家手机的卖点之一。Android开源的东风,让小米、vivo、OPPO、荣耀、华为等一众厂商进入全球前十的关键因素。

然而华为最终还是被“卡脖子”,以至于自研手机操作系统开始在近年成为风潮,譬如华为的鸿蒙、小米的澎湃。换句话说,都是在为过去十几年的红利买单。

黑格尔流传一句名言: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。

如今,恰如李一舟成为了讽刺意义上的中国AI巨头,大部分的中国大模型企业正在成为市场信仰派。他们更倾向于做更能看到商业价值的to B生意,在各个细分场景寻找AI落地应用的机会。

去年11月发布的《中国AI大模型创新和专利技术分析报告》显示,软件业、制造业及服务业成为中国大模型创新主体专利布局较多的行业,专利布局数量分别为3.6万件、3.4万件、2.8万件。
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集》中,选出的52个大模型商业落地优秀示范,覆盖智能制造、教育教学、科技金融、文娱传媒、医疗、交通等各个行业。

数据显示,其中有近65%+的AI大模型是垂直大模型。

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就在近期的一期采访中提到,“你不要去砸钱。砸钱做AIGC,不可能的!关键是找不找得到PMF(Product/Market Fit,产品/市场匹配)。你如果找到PMF,不用砸几千万美金去砸个大模型,成本不高,拿LLaMA训练两三个月足够了。

中肯地看,这可能国产大模型企业最现实的路径。

问题在于,没有人知道OpenAI已经将人工智能的天花板抬的有多高,国产大模型离天花板的距离,短期内恐怕只会越来越远。



Powered by 配资炒股新手操作_股票安全配资官网_在线炒股10倍杠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365建站 © 2014-2024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